上个月,昆明一场降雪,导致路面结冰、湿滑,进出昆明地区的多条高速公路被迫关闭。在城区,多个小区停水、停电、断煤气,市民抱怨声络绎不绝地涌向本报热线。昆明难道就没有办法让水电气在冬天有点抵抗力?昨天,昆明再次出现降温降雪,面对极端天气,昆明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呢?


应对极端天气昆明该做啥?

向公众提供如何防护信息

建立灾难防护内部信息网

昆明市政协委员佘映廷表示,政府的重要职责就是保障公众的安全,提供公共服务产品。应该把经过实践检验长期积累下来、行之有效的应急管理方法以规范性文件方式固定下来,保证突发事件应对基本有效、有序、有力,避免打乱仗。他建议,制定一套完善、灵活而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一是对外危机预防信息系统,集中了互联网上所有可以找到的危机预防措施信息,向公众提供各种危急情况下如何采取防护措施的信息,面对全社会开放;二是对内危机预防信息系统,建立民事保护和灾难防护领域的内部信息网络,支持非同寻常的危险和损失发生时的信息分析。

“大学生志愿者、社区志愿者闲暇时应组织预警演练,以备不时之需。”佘映廷说,当气象部门预测到极端天气并对其风险作出评估后,应及时将此情况反映至政府部门,比如交通、运政、公共服务机构等,各部门再根据自身管理职权提前做好告知和应对,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媒体、电台等发布预警信息,公众可以根据预警提前做好生产、生活和工作的安排。当接到交通部门发布的交通管制、封闭等相关信息或者航班调整信息时,公众就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计划好出行或者应对措施,不至于产生更多不便或者损失。

昆明太冷能集中供暖吗?

算算成本账划不来

算算环保账不应该

多次降温,让不少昆明市民感到有些受不了,提出了集中供暖的建议。而在2013年的武汉两会上,也有政协委员发出希望集中供暖的声音。对此,昆明市人大代表、西山区区长郭希林表示,市民希望集中供暖,可得先算算成本账。

身为北方人的郭希林对暖气一点儿也不陌生,说起来头头是道。他向记者介绍,供暖有多种方式,一种就是集中供热,架设管网、铺设管道,在家家户户安装暖气片。另一种是利用电暖气、空调、热吹风等方式。在这两种方式中,需要因地制宜进行取舍。

“比如北方采取集中供暖的方式,是因为供暖周期非常长,所以虽然投入大,但效果很好,每年有好几个月都在产生效用,当然,在享用集中供暖的同时,家家户户都要缴纳一定的取暖费,它不是无偿的。”

但是,这种供暖方式放到昆明的效果如何?郭希林分析,如果要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管网铺设建设,就要算算这笔账,投入多少?产出如何?“就我在昆明的感受来说,这里的冬天相对温暖,最冷的降温也就是偶尔几次。如果投入大量资金实行集中供暖,发挥效用的周期可能会很短,投出大,产出小,经济上不很划得来。”

针对昆明的天气,郭希林建议还是采取每个家庭自购取暖器的方式来取暖更为实际。与此同时,他也建议在这类极端天气频繁发生的情况下,政府部门可以采用给贫困家庭送取暖器等方式,送去温暖,抵御严寒。

政协委员、昆明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低碳中心主任郑一新也不赞成集中供暖,她认为,大规模供暖与昆明要做生态文明的排头兵的观点不符。若加大了供暖,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暖气中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烧煤产生的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就会随之而来,那昆明就陷入了难以整治的大气环境当中。当然,若昆明仍然像这样下去,太冷了没有办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不是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