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量的西方探险家前往青藏高原东缘的这片并不广大的地域。当这些探险家在收获满满的回到西方世界后,犹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的狂喜迅速席卷西方世界。大量介绍东方神秘国度的小说问世。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詹姆斯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
“香格里拉”成了当时最时髦的流行语。高傲的西方人怎么会突然就对东方神秘国度突然来了兴致?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加之“大萧条”的双重影响影响,悲观情绪像挥不去的阴云一样笼罩在人们心头,严酷的生存环境让人们迫切需要找到某种心里慰藉。与此同时,二十世纪初也是科技蓬勃发展的时代,人们在享受科技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困扰,回归质朴纯真生活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一向对园艺怀有浓厚兴趣的西方人纷纷踏上寻找“香格里拉”的道路。
1928年3月23日,在美国地理学会的资助之下,洛克由云南出发,开始了第一次稻城亚丁之行。他首先到了大理,再由大理去丽江,据洛克称当时由丽江往北到木里有10天的路程(当时木里设治在瓦厂,而不是现今木里县城所在地乔瓦镇,因此洛克所称木里均是指瓦厂——老木里)。
稻城亚丁
洛克所率领的探险队是由云南丽江经永宁进人四川的。路线是由永宁经拖七,越云南和四川的省界后,经四川的利加嘴、屋脚,翻过西林山海拔4309米的几坡垭口,经帕色隆贡沟尾,翻帕色隆贡和瓦厂之间的山梁,到达瓦厂。
到达瓦厂后,因木里土司住在苦巴店,洛克于1928年5月28日离开瓦厂向东,过理塘河(又称木里河或小金河、无量河),经博科,当晚宿古都(海拔3185米,这是洛克用气压表记录的高程数)。古都的宿营地位于一个森林环抱的小牧场。
从那儿可以俯瞰理塘河的峡谷。
1928年5月29日,洛克一行山古都出发到达苦巴店(海拔3128米),住苦巴店寺。尽管苦巴店是一个偏远的小寺院,但从洛克的笔下和照片中,都可以看到它的建筑以及木雕、绘画等装都是十分精美的。
1928年6月1日,洛克一行随木里土司一起,离开苦巴店,到了木里土司舅子所在的吉卡咯,并在那儿住了一段时间,然后返回瓦厂。1928年6月13日,洛克一行离开瓦厂,正式向贡嘎岭进发。探险队一共24人:洛克、21名纳西族助手、木里土司特派的一名大喇嘛和一名卫兵。
洛克的第一次稻城亚丁之行
他们绕瓦厂西边的木仔耶山南侧上山,向西行。当晚到达山顶,并在山顶的戈波赤扎营(海拔4878米)。木仔耶山是木里人的神山,它也是木里河与水洛河的分水岭。据洛克当时的记述,木仔耶山以东主要是普米族区,而木仔耶山西坡的水洛河谷则是苏西人的居住地(苏西意为"铁人",原是纳西族的一个支系,因从事炼铁业而得名)。
洛克一行离开戈波赤的营地后,由木仔耶山西坡下行,进人水洛河河谷。沿途经过普米族的边缘村落——罗斗,到达了苏西人的第一个村落——水洛河边的沙吉巴(又称新藏),在此跨过水洛河上的木桥,进人水洛河的西岸。并沿水洛河上行,到达南满,在南满的河滩上扎营。因为营地周围有茉莉花丛莉花丛遮阴,洛克把这个营地命名为“茉莉营地”。
离开南满继续沿水洛河上行,经都鲁、沾固、固滴后,探险队折向西,离开了水洛河河谷,进入了水洛河西侧源于贡嘎岭的支流,到达嘎洛。
嘎洛已是藏族的村庄,它地处水洛河通向贡嘎岭的要冲。嘎洛人的高大健壮以及开朗自信给洛克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觉得嘎洛人与印第安的阿帕奇族人十分相似。
洛克的第一次稻城亚丁之行
在嘎洛,探险队增加了。
20名嘎洛的卫兵,在一个寒冷的早晨冒雨出发西行,终于进人了贡嘎岭神山的区域。他们向南跨过夏诺多吉的山峰东侧的河谷,首先到达夏诺多吉的东坡,并决定在东坡的辛嘎拉(海拔4664米)宿营。此时夏诺多吉的山峰笼罩在云层之中,洛克心有不甘,他爬上营地背后海拔4975米的山头,想看看西边另两座神峰,然而也大失所望。当他回头东眺时,却发现天空晴朗,约300公里外有一座突兀的雪峰直刺苍穹。这使洛克大为惊讶,因为在地图上并没有关于这座雪山的标注,他当时就下决心第二年要去那里探险,后来被证明那就是蜀山之王——贡嘎山,洛克在《壮丽的木雅贡嘎》一文中记载了他的贡嘎山探险。
傍晚,当洛克坐在辛嘎拉营地的帐蓬前时,突然云层飘动,面前的夏诺多吉终于袒露出它那壮丽的金字塔形山峰,它两侧宽广的山壁像一只巨大的蝙蝠展开了双翼!这让洛克激动不已。
离开辛嘎拉后,洛克一行沿夏诺多吉的赛约卡措山谷西行,他们的计划行程和藏民的朝山惯例一样,是按顺时针方向绕三座神山而行,这是黄教传统的转经方式。当日在谷中午餐,然后在倾盆大雨中向西翻过赛约卡沟尾的垭卡(海拔4970米),进入央迈勇南坡的拉瓦通山谷。
洛克的第一次稻城亚丁之行
当晚在拉瓦通山谷中扎营。宿营地附近的崖壁个长长的大岩洞,里面有许多神龛,探险队中的卫兵和喇嘛向导住进了岩洞。这个岩洞通常作为朝山者的栖身地或强盗的隐蔽地。
离开央迈勇南坡的营地,探险队继续往西,并在央迈勇西南坡翻越了海拔5030米的垭口,然后折向北行。这一段行程也许是最艰难的,暴风雨、冰雪堆、突兀的石块、高山缺氧,都让洛克一行疲惫至极。
探险队沿央迈勇西坡北行,到达了努苏措湖(海拔4725米),并在那儿扎营。次日沿仙乃日西侧翻越一海拔4940米的垭口,下行到了贡嘎冲古寺(海拔4300米)。
洛克一行在贡嘎冲古寺停留了三天。洛克被安置在寺院楼上一个最好的房间里,也许是活佛住的地方,从这个房间的窗口望出去,可以看到仙乃日壮丽的山峰和宏伟的冰川。
1928年6月25日,洛克一行离开冲古寺,向东行,到达夏诺多吉北西坡的巴玉营地(海拔4817米),并在那儿住了两晚,在那儿可以同时看到央迈勇和仙乃日两座雪峰。6月26日凌晨,洛克目睹了日出时央迈勇和仙乃日的奇异景象,赞叹央迈勇是他曾见过的最漂亮的山峰。
洛克的第一次稻城亚丁之行
从巴玉营地往东,洛克踏上了返回木里的旅程。因为沙吉巴(新藏)的水洛河木桥被洪水冲毁,他们并没有原路返回,而是经嘎洛转向北,经俄西、克米、茶不朗,再折向南,沿木里河西侧的山脊南行,直至瓦厂。
1928年的8月,洛克的探险队再次前往贡嘎岭地区。此次旅行,探险队由贡嘎冲古寺沿仙乃日东侧的河谷上行,并在谷中扎营,这条沟谷就是现在由亚丁进山的游客主要的游览线路。
80多年过去了,洛克也许完全没想到,他笔下那世外神山的奇幻境界,已演化成了后人的神游之地。当置身于缥缈宁静的雪峰、森林、草甸、寺院之中时,也许像希尔顿笔下的康韦那样,你的心灵真能寻觅到一种难以言状的东西。